发现天赋

儿童五大学习天赋

2017-10-16
兵法上讲,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谈到教育孩子,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孩子的学习能力。
 
儿童的学习能力分两大类:一类是递增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逐渐增加,它主要是——理解能力,这是众所周知、显而易见的;还有一类是递减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反而会逐渐减弱,而这些能力往往为大家所忽略和忽视,主要有五个——吸收能力、记忆能力、模仿能力、反复能力和直觉领悟能力。这恰恰是老天爷给孩子们的五大学习法宝,让我们详细看看孩子是怎样利用的吧!
 
一、海绵式的整体吸收能力
 
刚出生的婴儿,不论放在什么地方,也不论当地的语言有多么复杂,他到了3岁时都能轻松学会,这是司空见惯、非常明显的事实;而让我们成人学会一门外语是件多么难的事!移民的孩子很快完全适应当地社会风俗习惯,而不习惯外地生活方式这种事,也只会发生在大人身上。这是一种什么神奇的力量呢?
 
原来儿童的心灵是非常开放的,就像一座空的新房子,装什么怎么装都可以,孩子简直就是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朗摄无碍,照单全收,他的心如同一块海绵,对周围的事物不加选择吸收,根本没有区别心理,这种吸收方式是整体输入;而成人的心灵已经渐渐封闭不开放,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开启心灵之门,不合乎己意的就会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成人吸收周围信息是有选择的,方式是部分输入。孩子正是凭这种海绵式的整体吸收能力,简单轻松愉快自然地就吸收了周围的语言和社会风俗习惯。
 
学习音乐更是如此,据统计,所有大音乐家都出生在有音乐世家。莫扎特三岁就开始弹琴,五岁能创作曲子,这个音乐神童就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父亲在宫廷乐队任乐师,他父亲教姐姐学钢琴的时候,小莫扎特就已经在旁边熏陶出了他的艺术细胞。
 
古代受过教育的人都能读会写文言文,凭的就是几年的背诵功夫而已(那时可没有今天所谓的语法)。因为文言文实际上也是一种语言——一种书面用的高级语言——通过大量读诵构成了学习文言的语言环境。
 
下面我们从科学角度印证一下儿童环境构建的重要。科学家最近提出的脑神经链接理论指出,人类的大脑神经细胞约140亿个,每个人都是如此,不多不少,(看来老天爷还是蛮公平的!)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很聪明,有的很愚笨呢?原来脑神经细胞在出生时彼此几乎是孤立的,这时受到外界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信息,就会刺激它生出很多很多突触,就象树一样长枝开杈,突触互相连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神经网络,这个网络构建越密集,这个人反应就会越聪明。
 
良好的外在环境信息刺激需要四个条件:
 
一要及时——脑神经发育是有其关键期的,错过这段时期那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0至3岁已经完成60%,3至6岁完成20%,6至13岁完成10%,13至18岁完成最后10%。可见6岁以前儿童的大脑发育占到80%,古人讲“七岁看到老”还真有道理!如果错过了13岁就难以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发育了,到了18岁几乎就完全定型了。所以及早进行信息刺激神经发育,正是给孩子配置大脑硬件,由此可见早期教育之重要!
 
二要丰富——信息数量越多,神经元突触产生越丰富。
 
三要优质——信息质量越好,神经元突触链接越恰当。
 
四要反复——刺激次数越多,神经元突触链接越牢固。
 
因此给儿童反复听经典音乐,看经典名画,会使孩子的听觉和视觉获得最佳刺激,看名画、听名曲长大的孩子肯定聪慧优雅。而读诵经典著作,又兼具两种刺激,因为每个汉字就是不同的丰富的图案,不同汉字的发音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这样就会给他一个最优质的外在信息刺激环境,所以读经典开发智力,有它的科学道理!如果利用现代声响设备不间断全天播放经典光盘,让孩子耳濡目染这些经典,幼儿凭着这种整体的海绵式吸收能力就会自然轻松学会。这种海绵式的整体应该是儿童最为强大最为特殊也最为惊奇的学习能力,而孩子这种能力正在被极大地浪费着空闲着荒废着,这是最大的智力资源的浪费,实在令人痛心!
 
儿童五大学习天赋之二:强大的记忆和资料储存能力
 
说到记忆能力,通常会令人产生三个方面的误解:一是抱有理解力和记忆力对立排斥的心态;二是主张凡记忆应该先求理解,在理解的前提下再去背诵;三是认为小孩头脑背那么多东西,担心会累坏他的脑筋。
 
这里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儿童用脑的方式和思维特点:
 
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脑,各有分工,也各有专长。如图所示,显然儿童脑是以右脑占优势的,而成人的脑则是以左脑优先。左右脑记忆方式也各不相同,左脑用理解性记忆,右脑则是机械性记忆。大人用的是理解性记忆,而儿童拿手的是机械性记忆,也就是说,孩子可以不经理解这一步骤,只需大量反复,就能把东西装进头脑。儿童读诵经典的过程里,勉强要求他先去理解,这完完全全是用成人的记忆方法去要求儿童,这实在是不合儿童情理的无理要求!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合理考虑儿童与成人用脑的不同特点,不能过分、过多、过高要求儿童理解,否则就是强人所难,强儿童所难。
 
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人类右脑记忆能力是左脑的100万倍,资料储存能力是左脑的10万倍,从可能上讲,一个人有足够的头脑空间,装下一个图书馆的全部藏书。右脑实际上类似一个超大硬盘,而左脑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U盘罢了,二者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从小背下数十百万字的经典,这相当于在大脑里构建一个容量庞大的数据库,所以才有他们道德学问的根柢和日后立业安身的智慧。记忆力与理解力是最基本的两种学习能力,人脑正如电脑一样,如果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输入,怎么可能有高效的输出呢?一个人记忆力提高,理解力自然也会随之同期增长,她们就象一对同胞姊妹,哪有说姐姐长大而妹妹年龄不增加的?
 
右脑是个高效率的脑,儿童用右脑学习时,是无意识或潜意识起作用,心理没有压力,处于忘我轻松状态,用左脑学习的话,就是意识起作用,思维高度紧张,也容易疲劳。
 
在经典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孩子读经典进入状态后,非常投入,特别愉悦,真的是不亦悦乎,背起书来,简直如长江大河一般滔滔不停,如果中途暂停,他们还会抗议没读完、没读够呢。他们怎么会因为背书累坏了脑筋呢?
 
事实雄辩地说明:大量反复诵读恰恰是开发右脑最具效力、也是最为经济的方法。
 
小孩和天才人物无一例外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学习工作起来完全忘我投入。这正是右脑发达的标志,也是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
 
说到这儿,我们就会豁然明了,为什么世界上公认的两个最伟大的民族——中国人和犹太人——人才辈出,文化上源远流长,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佼佼者,共同的答案就是一个字——“背”!原来这两个民族都是善于记忆的民族,其共同的优秀文化基因均来自儿童受到的经典教育。
 
众所周知,我泱泱华夏文化博大精深、灿烂多姿,这是一条从未中断的文化长河,这是最令中华儿女引以为自豪的事情。如果推究考察,不难发现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幼儿教育,中国古代所有受教育的人都要读诵大量经典,教育的发达自然就带来民族素质的提高。
 
让我们再去西方看看犹太人是怎么进行幼儿教育的。
 
犹太人散布在世界各地,数量大约有1600多万人,他们只不过占了全世界人口总数的0.3%而已。然而犹太人在各个领域当中却产生了很多的天才大师级人物,象爱因斯坦、弗洛依德、柏格森、卡夫卡、海涅、萧邦、门德尔松、梅纽因、夏卡尔、卓别林等,不胜枚举。从一八九二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这个奖可以说是由犹太人独占鳌头,因为有32%的得奖人是犹太人,其比例是其他民族的100倍!为什么犹太人有这么多的天才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犹太人的幼儿教育进行的非常好。
 
当犹太人的孩子到了三岁时,他们就会被带到类似私塾的地方,教导他们希伯来语。等到他们会读之后,就开始拿着有希伯来文的书本来教育他们如何写字。接下来他们会让孩子背诵通用祈祷文,他们不要求他去了解文章的意思,只是教他去读书,而且以背诵为目标。犹太人认为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创建起记忆力的基础的话,那么往后就没有办法学到其他的知识。到了五岁,他们就开始背诵圣经、摩西律法。在七岁前他们必须背诵摩西五书当中的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他们配合旋律,反复的朗诵几百遍。到了七岁则学习旧约圣经剩下的部分,以及犹太教法典。犹太人在满十三岁接受成人典之前,就已经全部会背诵最基本的学问了。犹太教徒早上的礼拜祈祷书大约有150页,每天早上都必须要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每一个人都能背诵。不可思议的是,一旦脑部这种大容量的记忆系统完成以后,接下来就很容易吸收各式各样的知识,完成了高机能的计算机式头脑。
 
如上述,犹太人就是这样背下所有重要的知识的。这么优秀、这么独创性的思考是从哪里生成的呢?信息的来源越是丰富,就越能生成优秀的发明及独创性的思考。优秀的发明或发现只能从储藏在头脑当中的优秀知识来创造。记忆的容量越大,越容易生成新的发明以及发现。
 
犹太人之所以有很多天才,就是因为犹太人是记忆的民族。
 
儿童五大学习天赋之三:维妙维肖的模仿能力
 
据说训练黄莺有一个高明的方法,就是把一只鸣叫好听的成莺放在小莺的笼子附近,小莺自然就学会了婉转地鸣叫。更为有趣的是,印度有个小狗,他的主人每天练瑜伽,结果小狗也模仿学会了很多瑜伽姿势,而且因为他的主人吃素,这只特殊的小狗也不吃肉。
 
不但动物靠模仿来学习,人类更是如此。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山林中,人们发现一个狼群,狼群里有两个披头散发赤身裸体的怪物,当地人非常害怕,以为是妖魔。这时美国来的传教士辛格追踪这群狼,他用武力赶跑了老狼,捕获了那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女孩。大的约8岁,小的约3岁,人们推测她们是从小不幸被狼叼走或者因为亲生父母抛弃女婴,而后由被狼抚养大的。她们由于长期脱离人类社会在狼群长大,所以完全模仿并适应狼的生活习性,她们吃生肉,不怕冷,趴在地上睡觉,嗅觉灵敏,晚间嚎叫……
 
狼孩以及其他类似的猪孩、豹孩、熊孩的故事,说明人类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大,通过模仿学习,即使是外在环境及其恶劣,他们也能够很快适应生存下来。
 
人是自然之子,儿童通过一段社会模仿期,才会从一个自然人步入社会人。初生小生命对天地万物的新鲜感,促使其掩饰不住内心的好奇与求知欲望,他要很快消除与周围外在环境的孤立,适应并融入这个完全陌生的新世界,这就需要时刻学习,而幼儿本能学习的方式就是靠模仿。
 
一个人的模仿能力也是遵循才能递减法则的,越小的时候越发达、越强大。而成人已经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言行举止,不善于通过模仿的方式学习,不愿意亦步亦趋去模仿他人,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经大大减弱甚至消失了。
 
学习从模仿开始。幼儿善于模仿,周围的一切都是模仿的对象。小孩子简直就像一个猴子,大人干什么,他就学着做什么,所以越小的孩子越受教,越好带,这个时候,给他树立一个正确的言行规范,正是最可塑的年龄。父母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是孩子效仿的对象。所以父母老师的举止言语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好的一面,他会模仿,不好的一面也会模仿。我们先哲在《说文解字》里对教育的“教”字解释是:“上所施,下所效也”,相当精辟!
 
我们教小朋友读诵经典,正是利用孩子喜欢模仿的天性,老师领读一句,小朋友跟读一句,所以王财贵教授说:“小朋友,跟我念”,正中孩子的下怀。
 
儿童五大学习天赋之四:不厌其烦的反复能力
 
当过父母和幼儿老师的都有这样的经历:给小孩讲一个故事,今天讲,孩子听得高兴,明天讲,后天讲,他照样听得津津有味,这说明儿童不怕反复,喜欢重复,他对熟悉的东西亲切;而成人对反复出现的熟悉的事物就会有厌烦感了。
 
“习”(習)在《说文解字》里讲:“数飞也”(数读shu?,多次),本义是指鸟反复练飞,说明反复是学习的过程。学习是和遗忘作斗争的过程,克服遗忘的秘诀就是反复。经典学习需要达到一定遍数,才能完全记住。经典的学习尤其需要及时大量的反复。在经典教学实践中,儿童对经典越熟悉就会越喜欢,越读越快,越读越乐。
 
此外构建儿良好的头脑神经网络,也需要信息反复刺激。道理前面已经说明,这里就不再赘言。
 
儿童五大学习天赋之五:高度的直觉力和深度的领悟能力
 
直觉力是不需经过理性分析判断就能预知正确结果。通常女人的直觉力比男人强,儿童的直觉力比成人高,动物的直觉力比人类高。地震来临之前,狗、鸡、蛇等动物最先能直接觉察到,就是这个原因。
 
直觉力存在于右脑的深层。左脑可以用语言传递信息,右脑信息传递还可通过气味、符号、想象和波动的方式,这就是高度的心灵感应能力——直觉力。
 
日本科学家研究成果表明,人脑从内到外依次分为三部分:
 
脑干——又叫爬虫类的脑(因为爬虫类动物都具有脑干,但没有旧皮层和新皮层)
 
旧皮层——又叫哺乳类的脑(因为哺乳类动物都具有脑干和旧皮层,但没有新皮层)
 
新皮层——又叫灵长类的脑(因为灵长类动物完全具有脑干、旧皮层和新皮层)
 
如图所示,在右脑各有一个通道,将三部分沟通连接起来,直觉力来自最里层——爬虫类的脑,所以过多动用左脑去分析理解,反而会抑制右脑感应通道的开启,因此,用不加理解快速朗读经典,会逐渐打开通往右脑深处的通道,从而开启无穷的智慧之门,达到最高的理解境界。什么是最高的理解境界呢?
 
最高的理解境界应该是心领神会,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领悟。“悟”是个会意字,“心”和“吾”,告诉我们领悟用的是我之心,靠别人的翻译解释,那是别人的答案,而“悟”是自己找到的答案,自己体会,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正如古人所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所以,日本有一位教育家断言:“单纯的朗读和泛读能够在人类的潜在脑上留下深刻的记忆,这些记忆日后会变成出色的灵感、直觉能力和创造性。”
 
浅显的文字表面讲析不是真正的理解,经典不象数学科目说一不二,有个统一的标准答案,经典内涵深刻,贵在体味无穷,慢慢涵养。一首好诗没有一种固定的阐释(诗无达沽),同样,经无定解。
 
很多读经典的小孩,老师根本没有给他讲书里的内容意思,但在生活中他能非常恰当引用,正是领悟能力的体现。一个8岁小孩在读弟子规后,有一次爸爸带他在街上走,前面发生了车祸,很多人在围观,爸爸攥住孩子的手从旁边赶紧绕开,这个小孩突然说:“爸爸,是不是‘斗闹场’应该‘绝勿近’呀?”爸爸说:“很对!”又问:“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看呀?”“因为这些大人没读过弟子规,所以他们不懂!”小孩子理解事物,不需要解释,他能在生活情境中自然领悟出来。
 
领悟能力人人皆有,但是它潜伏在我们头脑深处,这种能力在孩子身上和创新大师身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留。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在洗浴过程中突然得到了水的浮力公式,牛顿从苹果树下得到万有引力的启示。
 
经典是原创大师的体悟之言,儿童心灵恰恰是最具有原创性的,所以说,领悟是儿童的理解方式,儿童领悟能力是非常强的,用成人的理解方式去勉强要求孩子,这是多么不合理的事情呀!
 
我们人类心灵有两个面向:一个是思考,一个是领悟。这两个面向都要好好开发,都要按照合理的方法来学。
 
思考主要动用的是左脑,是线性思维方式,适应的科目是数理化等知识类科目,当然需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程序,教学心态应该宽容,孩子什么时候能懂才在什么时候教(不能提前教,提前教的话,老师学生很累,事倍而功半),孩子懂了再往下教,教了还不懂也没关系,不必紧张,因为理解能力以后还能增长,以后再学还能学会,而且以后再学更容易学,这是合乎人性。
 
领悟需要用我们的右脑,是系统整体思维方式,适应的科目是人文艺术类科目,这些科目的学习方法,就不能再按照从简到难的原则了,应该用由高到低,耳濡目染的方法才能学出效果,最高的人文艺术教材就是经典,这些经典应该在孩子不懂的时候就教,教多了自然会懂。好比老牛吃草,先囫囵吞下,然后再反刍倒嚼。这是顺乎自然。
 
 
综上所述,可见儿童的学习方式与大人如此截然不同!以至于成人通常会严重低估了孩子们的学习能力!
 
孩子个个是学习天才!
 
儿童个个是学习高手!
 
但是这些能力却是随着年龄增长呈迅速递减的趋势,到了成人阶段已经大大减低削弱,甚至完全丧失了。认清并善加把握利用和保有这种能力,是为人父母师长的责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否则,就是违反了儿童的天性,埋没了潜在的人才,浪费了潜能,糟蹋了老天给孩子们最珍贵的礼物。
 
儿童的五大天赋,正是学习经典所需要所相应的能力,孩子是最适合学习经典的年龄。
 
经典之作,无论是文字、音乐还是美术,都是人性中真善美的集结,而人之初的孩子们,他们的内心世界正是趋向于光明、纯净、善意的,应该说,经典最易契合孩子的心灵,经典的内涵与孩子的内心正是相应的。
 
我国著名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首白话诗《小孩不小歌》:
 
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小孩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
 
如果把这首诗用在孩子学经典的能力上,别有意味。
 
再读一读被尊为幼儿园之父的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Friedrich Wilhelm Frobel)下面这些话,同样会发人深省:
 
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在对待自然物方面,我们的做法常常是正确的,而在对待人的问题上,却会走上完全错误的道路。
 
 

来源:未知

友情链接:

网站logo

Copyright © 2014-2017 儿童健康网 ALL RIGHT RESERVED ICP:京ICP备06003064号-1